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2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综合新闻
2021年02月03日

知青点上的那个地窨子

地窨子,是在地下深挖建造,类似窑洞一般的地窖,这种地窨子,比地窖面积大的多,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既可居住,又可存放东西,还可作为劳动场所。

地窨子,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一些地方颇为流行的一种居住方式,现在一些年轻人己经很陌生了,即便是出生在农村的青年,也很少知道啦,城市青年就更不知道了。

地窨子与平时地上的住房,最大的区别就是,房屋建在地面之上,地窨子基本建在地面之下。与陕北的“窑洞”颇有些类似,却又有很大的不同。为了防止雨水和风沙的侵袭,选择建地窨子的地方多在高岗、斜坡或避风之处,以避免夏季雨水进入,冬季大雪封门。

对地窨子的记忆源于我儿时,那是在我上初中之前,当时我们家的户口还在章缝曹海的农村,我家就在大队菜园附近,由于家里房少人多,一时住不开,我就跟着一位叫曹善修的叔叔晚上看管菜园,住在地窨子里。

儿时的我好奇心很浓,感觉住在地窨子里很好玩,比住在房子里随便多了,进去就是大地铺,可以任意的折腾,从不担心晚上做梦掉下床来。从儿时住过的地窨子,使我联想起了在下乡时知青点上的那个大地窨子。

而真正让我回忆起地窨子,还要从农友曹翠萍发的一条微信说起。

2016年筹备知青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在知青微信群里,时不时有农友发一些下乡时生活和劳动的零碎回忆,作为聊天的话题。

1976年我们下乡的那年冬天,农闲季节,带队干部和老农代表商量,利用冬闲时间,为知青点搞些副业,做些创收,主要是让大家有点事干,因为我们下乡的时间短,闲下来,怕大家有思想波动,为了稳定农友的情绪,不让农友们想家。带队干部和老农代表,想了好多方法,最后确定搞条编,俗话说:“编筐编篓,拉巴人口”,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一个很好的副业项目,我们知青点上的可耕田两边的台田沟坡沿上,栽的都是簸箕柳,是很好的原材料,不用投入本钱,可以就地取材,只需搭些时间和工功夫,培训下条编技术就行。于是,经队委会研究决定,先派人去外地学习,回点后,再传授给其他农友。

在9月6日下午15点33分,我看到曹翠萍发的一条微信即:李队长你写一下我们下乡知青编筐,在地下室(地窨子),冬天手冻的裂开大口子,血滴打滴打的。我和郭爱民、杨艺民几个女农友,天天坚持编筐,为咱们队里多增加收入,不怕寒冷,不怕手裂,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都坚持完成了任务。

接着,下午16点15分张剑又发了条微信,说的也是知青点上,篷地窨子的事。

第二天一早,又看到了,当晚22点32分。王艳秋的一条微信,即:我和张卫霞、张巨东去田庄公社沙土集学习条编,我和卫霞学习条编,巨东学习刮条子,我们学的都很认真很努力,基本技巧掌握的很好,可惜回到知青点没能用上,而在地窨子整天编大筐。

22点39分李洁又发一条即:秋姐还没睡,编大筐的还有我呐。

随后,22点50分,她又发了一条即:在农村我们锻炼了意志,咱们这些人都吃了苦。

看了以上几条微信,真的使我又想起了知青点上的很多往事,而且,又让我回忆起了差点要我命的那个地窨子。

记得当时带队干部黄德才还特别强调,“要挑几个能坐的下,而且,心灵手巧的去学习”。这就是王艳秋在微信里说的,“队里派她(他)们三人去田庄沙土集去学习”的事。搞条编需要有房子,最少也得两间,因为知青点上房子并不宽余,为能腾出两间房子,队里绞尽脑汁,也没想出办法。最后还是毕泗清队长和带队干部毕泗信队长俩个多年生活在农村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篷一个地窨子就解决问题了,既快又省钱,就地取材就可办成,向知青办申请盖房子也不一定能批下来,而且盖房还需要很长时间,挖地窨子只需几天时间就可以篷好并能使用。商定好后,就开始选址。当时选在知青点的前面一片空地上,那地方地势略高,适合挖地窨子,大约有100平方米左右,我记的挖了四、五天的时间,深度也得有1米78左右,地面以上还凸起了一点,也得有二、三十公分,像农友吕汝顺1米8多的个子,进去得弯腰,但一般人在里面都能站的起来,可见地窨子的深度。对地窨子的研究、挖、篷全过程我都参与了,那时,毕泗清队长既是指挥又是技术顾问,特别是在篷地窨子时,我记的点上的几个壮劳力都参加了,张剑说他参加了,但具体都有谁我实在记不清了。

因为篷地窨子使用的一根大梁非常粗,没有十几个人是抬不动的,也就是这根又粗又长的大梁差点要了我的性命,这件事不论多少年我都不会忘记。篷地窨子和盖屋子差不多,也是先上梁再上椽,我们挖的地窨子东西长,中间要有一根大梁,椽子在梁上,然后铺上荫柳编的笆和薄、席,以及一层塑料布等,最上面是用杂草和土铺平。挖好地窨子晾了两天后就准备篷盖。由于是刚挖好的窨子坑,一头土质松软没能及时发现,大梁突然掉了下来。当时,我就在大梁的下面清理散落的土,不知谁喊了声,还是自己有预感,我猛的侧了下身,才没砸着,躲过了一劫,否则,肯定要壮烈了,你想十几个人才能抬动的大梁,砸在一个人的头上,那是什么后果。

我现在清楚的记的毕泗清队长,在当天吃晚饭时对我说,“以后干这样的活千万要注意,一定要有眼神,这可是要命的,了不得。今天我和泗信队长都为你差点被砸着吓死了,真要是出了事,我们怎么向上级和你父母交待吧”。可见当时有多悬,只不过我和其他农友因年龄小,初生牛犊不怕虎,没当回事罢了。但是,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后怕的,否则,这些年农友们聚会,我就真的成了大家怀念的对像了。

知青点上的地窨子,除了农友们在里面搞条编,有时也做其它用处,如在里边学习,练歌、开会等等。

记得, 我和谢平还在里面排练过相声,当时县里搞文艺汇演,我们队委会的要带头排节目,无奈我也报了名,可惜,我不是那块料,在选拔时给毙了。我是真的不行,谢平还可以,以至于影响了他也没能到县里参加文艺汇演,当时还真有点内疚。因为,在当时能到县里参加汇演,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所以后来参加县里汇演的农友们都很光荣很骄傲。

在地窨子里搞条编的农友,看起来挺轻松,实际上也十非辛苦。因为,那时正值隆冬三九,虽然,地窨子冬暖夏凉,但每天拿着冰凉湿漉的条子编织,手都冻的红肿皴裂,正如曹翠平在微信中说的,“手冻的裂开了大口子,血滴打滴打的”,尽管如此,她们仍在不停的编,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没一个请假不干的,她们也时常苦中取乐,在搞条编的几位农友中。郭爱民最活跃,她时不时的讲个笑话,经常逗的大家捧腹大笑,使大家忘记了每天的烦恼和苦累。

她们除了给果园编苹果筐外,还编了装粮食的大囤和喂牲口的筐,以及粪箕子等劳动工具。总之,一个冬天,加上第二年开春,光条编一项就为知青队创收不少,记得这个事,县知青办,还曾作为一个经验,向其他知青点进行过推广,在此向当年所有参加条编的农友姊妹们致敬!条编是一种传统手艺,据资料记载,己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条编的农友们,如果有闲暇时间,就把这种技艺,当作修身养性和锻练身体的一种方式,来传承发展下去,尽可能的不要失传,起码让我们的子孙们知道和了解这种条编工艺。农友王艳秋说,她学的这种条编技艺,至今都没忘,如有簸箕柳条子现在就能编。

条编还是一种很好的创业项目,如果对它的传统工艺加上些现代理念,把条编做成老、中、青都能接收的工艺品放在网上销售,不但可以赚到人民币,而且,还能换回大量外汇。会条编的农友们,在知青点上,你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为知青队创收出了很大的力,同时,也掌握了一种独门绝技,真的很羡慕你们。

在去年,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有的农友谈到那个地窨子时,说除了我谈的这些,还有我不知道的一个秘密,那就是有些男女农友在地上不好聊的事,都转入地窨子去聊了,还有很多秘密故事,农友们假如想知道地窨子另外故事的秘密,那就请你展开回忆的翅膀尽情的想象吧!

——1976年巨野县营里公社毕楼知青队知青李运河

2021.1  于菏泽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