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里镇:发展特色种植 小艾草富有大能量
□袁方 报道
本报讯 俗话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草原本是生长在山坡、荒地的一种很常见的药草,如今已成为营里镇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为种植结构调整、村民增收注入了新动能。
在营里镇前店子村,村民马夫亮正在调试机械准备进行艾草收割,相比较于传统农作物,艾草种植除了管理粗放外,效益还非常可观。
“我今年种艾草是第二年,这是第四茬收割,这一年下来一亩地能收五六千斤,也就是五六千块钱,杜阁村那边有加工厂,也不愁卖。”营里镇前店子村种植户马夫亮介绍说。
2019年,杜阁村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发展艾草种植,经过四年时间的发展,种植合作社成员已从最开始的170余户发展到如今400余户,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2000余亩,为了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杜阁村整合财政项目资金新建了5000平米粗存发酵仓库和深加工车间,为下步拉长艾草产业链,增加艾草附加值打下坚实基础。
“当时从南阳引进艾草种植的,当时只有一百七八十户参与,种植面积是一百四十八亩,我们去年成立了国有公司,以村为基础带动全镇的艾草种植,现在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000多亩。”营里镇杜阁村党支部书记马星军说。
艾草变“爱”草,营里镇的艾草产业成了农业发展村民增收的新宠儿,同时也迅速带动了周边村庄跟进。目前包括前店子村、王庄村、张集村等村庄等十多个村庄相继种植。当地还在镇级层面成立国有公司,负责产品销售并组织各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实体化运作,村民则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艾草产业。小艾草在营里镇真正变成了让群众增收致富的“富民草”。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杜阁村艾草产业发展示范区为抓手,依托镇级国有公司运营优势,发挥好党支部领班合作社的领头带动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完善艾草种植,深加工,销售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链条,不断增加艾草产业产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营里镇党委书记 张德安说。